知名品牌又被罚淄博也有门店很多人爱去近日,因销售某款睡袋和背包不合格,迪卡侬被上海市浦东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没共计11.68万余元。这是继7月份因生产销售不合格短裤被罚没89万余元后,迪卡侬又一次登上“质量黑榜”。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上个月中旬,迪卡侬一款问题婴幼儿趴圈因存在缺陷,可能导致安全隐患被紧急召回。
近日,迪卡侬(上海)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因某款睡袋纤维含量不合格,被上海市浦东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4万余元、没收违法所得1.3万余元。同日,迪卡侬另一关联公司迪脉(上海)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迪脉公司)也因上述事由,被罚款2.7万余元、没收违法所得4500余元。此外,后者还因某款背包振荡冲击性能项目不合格,被罚款2.6万余元、没收违法所得6300余元。
距离上一次迪卡侬被曝因质量问题被处罚的消息发布还不足一个月。据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消息,7月18日,迪脉公司因生产销售不合格产品,被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79万余元、没收违法所得10万余元。处罚事由显示,迪卡侬销售的某款短裤不合格,属于不符合保障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的服装。
天眼查显示,迪卡侬两家公司存在多条行政处罚记录,其中迪脉公司涉及13条,处罚事由多为“生产、销售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以及“生产不符合保障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产品”。
此外,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显示,2023年5月,迪卡侬(上海)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曾因“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被上海市浦东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5万元。在这之前,该公司因“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被上述部门没收违法所得2.95万余元,罚款6.97万余元。
据不完全统计,迪卡侬在华两家公司被处罚总金额已接近130万元。不少的维权投诉,正在淹没迪卡侬的品牌声誉。
8月11日,新黄河记者在黑猫消费者投诉平台检索“迪卡侬”,共显示出683条投诉。消费者投诉问题涉及商品质量、欺诈消费者下单、退货后不退款等。在关于产品质量问题的投诉中,涉及迪卡侬的产品包括自行车、运动鞋、手表等。
此外,新黄河记者在迪卡侬官网发现,近期新增一则产品召回信息:迪卡侬销售的一款婴幼儿充气趴圈,经内部评估发现“在某些极端情况下可能出现翻转的情况”。召回产品的销售日期区间为2023年2月1日-2023年6月23日星空体育。
主打“低价”的迪卡侬,多次难过“质量关”,频频踩到监管红线的迪卡侬,也引发了外界对品牌经营的质疑。
1976年,迪卡侬由米歇尔·雷勒克创立于法国,是全球著名的体育用品零售商。2003年,迪卡侬在上海开设中国首店,正式踏入中国市场。
19.9元的运动短裤,99.9元的篮球鞋;80余种运动,近35000种运动产品……凭借低廉的价格,丰富的产品品类,迪卡侬迅速抢占市场,并加速扩张。
2017年,迪卡侬首次披露在华业绩。财报显示,2017年迪卡侬在中国市场的营收达到105亿元。2019年,迪卡侬进入中国零售百强榜单。据媒体报道,迪卡侬大中华区总裁张玥曾公开表示,计划在五年内(2015年—2020年)将中国门店总数扩展到500家。
2021年,迪卡侬已在全国46座城市开设了门店。同一年的财报显示,迪卡侬全年销售额达138亿欧元(约合97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1%,净收益为9.13亿欧元。
新黄河记者查询了解到,截至目前,迪卡侬在国内共有300多家门店。且近年来,陆续有济南、绍兴、无锡等地部分门店关闭。对此迪卡侬官方表示,系“企业战略调整”。
多地关店的消息流出后,也引发了外界对迪卡侬经营的猜测:迪卡侬主打低价,是否牺牲了产品质量?又能否“常青”?
“设计并销售我们自己的运动产品”,是迪卡侬多年以来的坚持。据公开消息,迪卡侬主打的低价,是贯穿于研发到物流再到商业模式的。官方表示,其通过实现“自管控”,即自行研发、自有品牌,自身投资运营与物流、完全掌控零售价等,将“成本会投入到更应该投入的环节”。
战略定位专家、上海九德定位咨询公司创始人徐雄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迪卡侬的低价,源于对全产业链的‘掌控’。”
但在业内人士看来,“过度”控制成本与品牌频出质量风波无不关系。迪卡侬从扩张到“冷静”的现实,背后是产品的质量问题,越来越成为消费者关注的重点。
也有业内分析人士表示,迪卡侬频出产品质量问题,与其内控体系存在漏洞有关。服装行业分析师马岗表示,质量问题的核心还是质量体系管控的问题,管代工方、贯彻质量方针是品牌商的职责。
近年来,随着飞盘、冲浪、登山等一些小众运动的兴起,国内市场开始涌现出一批新兴品牌,运动平替市场也逐渐变得“拥挤”起来。
据MAIGOO品牌网发布的《2023年体育用品店十大品牌排行榜》,除了迪卡侬外,三夫SANFO、图途等一些国内运动、户外品牌在一众品牌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此外,近年来,俄罗斯最大的运动用品零售商Sportsmaster(运动先锋)以及瑞士的Intersport也纷纷进入国内市场,瓜分运动市场的“平替蛋糕”。而国内一些被消费者熟知的运动品牌,如鸿星尔克、回力等,近年来也在不断崛起,在运动品牌的“货架”上,消费者的可选性也越来越多。
值得一提的是,据美国市场调研机构NPD集团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自2020年以来,运动鞋服的销售整体已经饱和,“消费者对于运动服饰类产品的购买下滑明显。尽管全球供应链2022年基本恢复,但需求端并未受到太大刺激。”
对于品牌方被曝产品质量问题,江苏法德东恒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律师蓝天彬在接受新黄河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产品质量法规定,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生产、销售不符合保障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产品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等值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
“产品质量不太可能做到完美,但要往完美方向努力。”蓝天彬说,想做到质量全部合格,需要下苦功夫。根据行政处罚法规定,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因此,公司要积极主动消除或减轻危害后果,要积极主动整改,要注意事前、事中、事后的产品质量把控和风险应对。”